首页
>> 荣誉奖励 >> 风采展示
荣誉奖励
劳模
全国五一劳动奖章
师德先进
青师赛
工会系统荣誉
校级先进
风采展示
风采展示  
2016年北京市师德先锋—李晓林
发布日期:2016-09-05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工会 字号:[ ]

 

1、基本情况

李晓林、男、19586月出生、籍贯为河北省遵化县、九三学社社员、汉族、博士学位、教授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工作。2013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(排名第1),2014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(排名第1),2014年: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授予“科技助农奖”。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(排名第5),

 

2、突出事迹:

李晓林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自1985年留校任教,从事农业资源利用教学与研究30余年。在教学工作方面,兢兢业业,精心备课,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效果,深受学生好评。所主讲的《植物营养学》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,个人先后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等荣誉。先后指导培养近百名博士、硕士研究生,相当一部分在各自岗位上承担重任并作出了突出贡献,如博士研究生毕银丽,入校时成绩平平,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李老师对她既严格要求,又耐心指导,树立崇尚科学刻苦钻研的作风,使她和其他学生一起,学业取得快速进步,科研素质大幅提高。她如今已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,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奖,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1),2006年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。

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,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,李晓林教授自2009年起,带领研究生扎根河北农村,创办科技小院,将研究生培养平台从大学校园转向三农一线,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。除了回学校上课和参加重要会议以外,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科技小院度过,他不顾高血压、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困扰,克服夏季蚊虫叮咬、冬季因水管冻裂无法洗脸的困难,与研究生和当地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开展科研、社会服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,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,为研究生树立了艰苦奋斗、刻苦钻研的榜样。经过几年努力,成功探索出“实践理论再实践三段式培养为特点的“科技小院”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。先后有83名研究生从科技小院走向社会,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三农,而且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,先后获得了省市校优秀研究生、国家生奖学金、地方政府贡献奖等90多项奖励,很多学生未毕业就被高价订购,有16名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研究生培养模式得到各界肯定,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,被《新闻联播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次,被国内18所农业院校采用。国家政协主席俞正声考察金穗科技小院时称赞“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们深入一线,产学结合,服务‘三农’,是走对了路子!”。

在科学研究方面,他崇尚科学,刻苦钻研,带领研究生探索科学奥秘,引导学生热爱科学,鼓励学生勇于实践、大胆创新,师生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众多科研项目,发表论文200余篇,其中SCI论文70多篇,在作物营养与养分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。先后获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类一等奖、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,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,先后被评为农业部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

在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,李晓林教授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联系,打破大学实验室研究与生产一线研究的界限。他带领研究生,长住科技小院,联合驻地干部群众,针对生产关键制约性问题,开展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集成创新。带领河北曲周县科技小院研究生引进25项农业生产技术,集成小麦、玉米、西瓜和苹果高产高效技术模式,为当地吨粮县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;带领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省(区)科技小院研究生集成创新了香蕉、菠萝、樱桃番茄、芒果等作物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,为促进当地经济作物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。先后指导研究生发表50多篇论文,编写5部专著、申报6项专利,探索出“从生产中来,到生产中去”的自上而下、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农业科研新途径,做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。由于表现突出,2012年,他被授予邯郸市 “十大科技创新人物”称号。

李晓林教授在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,积极投身农业科技传播与社会服务工作,带领研究生深入三农一线,边研究、边开展社会服务,提出了“零距离、零费用、零门槛、零时差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四零”农民科技培训模式,在河北省曲周县10个乡镇的342个村中开展培训工作,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次,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;开办5所农民田间学校,培养了100多名农民科技骨干;探索出依靠合作社、科技农民和村干部等组织,按照大方操作模式,实现“土地不流转,也能规模化”的农业生产方式,解决了小户分散经营条件下由于地块面积狭小、分散而导致农业技术到位率低的问题,做法被《农民日报》等媒体报道;帮助曲周县成立了9个合作社,打造3个县级示范社、2个市级示范社、1个省级优秀合作社,注册了“老营村西瓜”,“今科富面粉”和“相公庄园苹果”3个商标,推动粮食、西瓜和苹果的专业化生产。依托在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省(区)的科技小院,开展热带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,服务涉农企业12家,为服务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由于在推动曲周县吨粮县建设和邯郸市吨粮市建设中表现突出,被曲周县政府授予服务三农特别奉献奖,获得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。

 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本页】
风采展示  
2016年北京市师德先锋—李晓林
发布日期:2016-09-05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工会 字号:[ ]

 

1、基本情况

李晓林、男、19586月出生、籍贯为河北省遵化县、九三学社社员、汉族、博士学位、教授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工作。2013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(排名第1),2014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(排名第1),2014年: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授予“科技助农奖”。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(排名第5),

 

2、突出事迹:

李晓林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自1985年留校任教,从事农业资源利用教学与研究30余年。在教学工作方面,兢兢业业,精心备课,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效果,深受学生好评。所主讲的《植物营养学》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,个人先后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等荣誉。先后指导培养近百名博士、硕士研究生,相当一部分在各自岗位上承担重任并作出了突出贡献,如博士研究生毕银丽,入校时成绩平平,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李老师对她既严格要求,又耐心指导,树立崇尚科学刻苦钻研的作风,使她和其他学生一起,学业取得快速进步,科研素质大幅提高。她如今已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,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奖,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1),2006年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。

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,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,李晓林教授自2009年起,带领研究生扎根河北农村,创办科技小院,将研究生培养平台从大学校园转向三农一线,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。除了回学校上课和参加重要会议以外,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科技小院度过,他不顾高血压、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困扰,克服夏季蚊虫叮咬、冬季因水管冻裂无法洗脸的困难,与研究生和当地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开展科研、社会服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,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,为研究生树立了艰苦奋斗、刻苦钻研的榜样。经过几年努力,成功探索出“实践理论再实践三段式培养为特点的“科技小院”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。先后有83名研究生从科技小院走向社会,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三农,而且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,先后获得了省市校优秀研究生、国家生奖学金、地方政府贡献奖等90多项奖励,很多学生未毕业就被高价订购,有16名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研究生培养模式得到各界肯定,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,被《新闻联播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次,被国内18所农业院校采用。国家政协主席俞正声考察金穗科技小院时称赞“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们深入一线,产学结合,服务‘三农’,是走对了路子!”。

在科学研究方面,他崇尚科学,刻苦钻研,带领研究生探索科学奥秘,引导学生热爱科学,鼓励学生勇于实践、大胆创新,师生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众多科研项目,发表论文200余篇,其中SCI论文70多篇,在作物营养与养分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。先后获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类一等奖、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,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,先后被评为农业部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

在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,李晓林教授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联系,打破大学实验室研究与生产一线研究的界限。他带领研究生,长住科技小院,联合驻地干部群众,针对生产关键制约性问题,开展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集成创新。带领河北曲周县科技小院研究生引进25项农业生产技术,集成小麦、玉米、西瓜和苹果高产高效技术模式,为当地吨粮县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;带领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省(区)科技小院研究生集成创新了香蕉、菠萝、樱桃番茄、芒果等作物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,为促进当地经济作物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。先后指导研究生发表50多篇论文,编写5部专著、申报6项专利,探索出“从生产中来,到生产中去”的自上而下、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农业科研新途径,做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。由于表现突出,2012年,他被授予邯郸市 “十大科技创新人物”称号。

李晓林教授在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,积极投身农业科技传播与社会服务工作,带领研究生深入三农一线,边研究、边开展社会服务,提出了“零距离、零费用、零门槛、零时差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四零”农民科技培训模式,在河北省曲周县10个乡镇的342个村中开展培训工作,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次,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;开办5所农民田间学校,培养了100多名农民科技骨干;探索出依靠合作社、科技农民和村干部等组织,按照大方操作模式,实现“土地不流转,也能规模化”的农业生产方式,解决了小户分散经营条件下由于地块面积狭小、分散而导致农业技术到位率低的问题,做法被《农民日报》等媒体报道;帮助曲周县成立了9个合作社,打造3个县级示范社、2个市级示范社、1个省级优秀合作社,注册了“老营村西瓜”,“今科富面粉”和“相公庄园苹果”3个商标,推动粮食、西瓜和苹果的专业化生产。依托在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省(区)的科技小院,开展热带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,服务涉农企业12家,为服务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由于在推动曲周县吨粮县建设和邯郸市吨粮市建设中表现突出,被曲周县政府授予服务三农特别奉献奖,获得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。

 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本页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