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新闻动态
2011年体检结果统计分析显示 教职工健康状况需引起重视
发布日期:2012-04-11 浏览次数:

2011101731日,我校组织了一年一度全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检查(以下简称体检)工作,作为此项工作的组织部门和承办单位,校工会与校医院对2011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。现将体检结果和有关建议向全校教职工公告,提醒教职工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。

一、基本情况

1、体检人数:全校共有2442人参加体检,其中男1211人,平均年龄45岁;女1231人,平均年龄44岁。参检率为86.1%,参加人数与往年持平。

2、体检项目:包括有内科、外科、心电图、B超、肝功、血糖、血脂高低密、肾功、尿酸、身高、体重、X光、前列腺。

3体检结果:参检人员中共发现各种阳性疾病3094人次,人均1.27次。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:高血脂895人(占36.7%)、脂肪肝809人(占33.1 %)、高血压412人(占16.9%)、肝肾囊肿338人(占13.9%)、心电图异常263人(占10.8%)、肝功异常229人(占9.4%)、高血糖148人(占6.1%)。

4、存在问题:少数教职工对体检意义认识不足,没有参加体检;部分教职工因客观原因未能参加体检;部分教职工只参检部分项目。在体检的各个项目中,多数项目不正常者均是男教工明显高于女教工,男教职工患病率多余女性,应加以重视。

二、主要疾病症状及治防建议

(一)血脂异常

本年体检血脂异常者895人,占总人数的36.7%。(其中甘油三酯高776人,占总人数31.78%胆固醇高119,占总人数4.9%。其中双项高的80人,占总人数的3.3% )。

血脂异常主要是由不良饮食(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、挑食、节食减肥)生活(吸烟、缺乏运动、熬夜)习惯和一些疾病(糖尿病、肿瘤等消耗性疾病、老年人脏器代谢功能减退)等引起。

血脂过高(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)会导致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,致使动脉管腔狭小,进而造成心、脑、肾等脏器缺血性损害。可表现为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梗塞、脑出血等疾病;血脂过低会造成营养不良,影响机体组织代谢。

防治建议:

⑴控制饮食、戒烟限酒;

⑵均衡营养:主食要粗细搭配,增加富含维生素、纤维素和有益于降血压、血脂的食品,如豆类、蘑菇、香菇、苹果、大葱、大蒜、鱼、木耳等;蛋白以瘦肉和植物蛋白(各占1/2)为主;低脂饮食(每日脂肪摄入量<50g )、限制高胆固醇(海鲜、动脉内脏、蛋黄等)食物摄入;忌单纯通过节食减肥

适量运动、控制体重;

⑷乐观豁达、心理健康;

⑸经过上述调整3-6月后,指标无明显改善;出现高血压、心、脑、肾、眼、血管等疾病;血脂指标明显(成倍)增高时,应进行专科药物治疗。

⑹对低血脂者,如经复查持续低,应进一步检查,除外肿瘤等消耗性疾病。

(二)脂肪肝

本年体检共发现不同程度脂肪肝809人,占总人数33.1%

脂肪肝是指肝内脂肪含量>5%。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饮酒过多;饮食营养过剩;缺乏运动;高脂血症(尤其是高甘油三酯)和糖尿病及某些药物等引起。

早期可无症状,也可表现为肥胖、腹胀、肝区胀痛、食欲差、维生素缺乏等,晚期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炎、肝纤维化导致门静脉高压。

防治建议:

⑴限酒、忌酗酒;

⑵控制饮食,尤其要低脂饮食(每天<50g);

⑶加强运动,原则是适度、渐进、规律、长期。方式以快步走(每天最少一小时、3公里)、慢跑、跳舞、骑车等。目标以心率轻度加快(运动后心率=170—年龄)、出微汗为度;

⑷控制体重(正常体重kg=身高-105);

⑸治疗高脂血症和糖尿病;

⑹避免使用肝损害的药物;

⑺中、重度脂肪肝应定期复查肝功和肝脏B超检查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治疗。

(三)高血压

本年体检发现高血压患者412人,占总人数的16.9%,(部分教职工因服药后测血压正常,未被计入)。

血压是衡量心、血管功能及血容量的重要指标。高血压是指由于家族遗传、精神紧张、不良生活习惯(吸烟、酗酒、缺乏运动)、肥胖(肥胖者高血压发生是正常体重者的2-6倍)、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导致动脉硬化等原因致使血压持续>140/90mmHg

表现为头痛、头晕、乏力等,重症者可导致心(冠心病)、脑(脑卒中)、肾(肾衰)、眼(眼底出血)等重要脏器器质性损害,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。

防治建议:

⑴乐观制怒、避免压抑、劳逸结合、保证睡眠;

⑵适量运动;

⑶戒烟限酒;

⑷低盐(每天<5g)、低脂(每天<50g)饮食、通便;

⑸控制体重(正常体重Kg=身高-105);

⑹推荐多吃有益于降血压、血脂的食品:如豆类、蘑菇、苹果、大葱、大蒜、鱼、木耳、茶等;

⑺养成监测血压的习惯,每天固定时间监测,早晚各一次,如持续高于正常,或已明确诊断的高血压应在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。

(四)空腹血糖高

空腹血糖高148人,占总人数6.1%

血糖高是指空腹血糖高于5.9mmol/L,若空腹血糖高于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.1 mmol/L临床可诊断为糖尿病。

血糖增高多由于家族遗传、精神情绪影响、肥胖、胰腺肿瘤、严重外伤感染和大量应用皮质激素、利尿剂等药物引起。

早期可无明显症状,部分病人表现为肥胖;视力障碍、反应性低血糖(餐前心悸、出汗、乏力)、皮肤瘙痒;神经症状(下肢麻木、烧灼痛等)以及容易生疖疮、反复泌尿系感染等。重症者可有典型症状为“三多一少”(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体重减少);晚期可因血管病变引起心、脑、眼、肾等脏器器官损害及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、溃疡、坏疽。

防治建议:

⑴饮食调节:在提供维持健康的最低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最低需求量的基础上,控制饮食(糖尿病病人每日具体热量需求应根据血糖和个体的具体情况,由专业医生指导);

⑵戒烟限酒;

⑶限盐(每日6g);

⑷运动疗法:原则是适度、渐进、规律、长期。方式以快步走、慢跑、跳舞、骑车等。目标以心率轻度加快(运动后心率=170—年龄)、出微汗为度。

⑸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两小时血糖,明确糖尿病诊断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。

三、预防建议

知识成就事业,健康承载未来。健康是生命的基础、事业的保证,健康就是未来。健康是人生第一要务,健康需要教育,健康需要管理。因此,我们对全校教职工提出如下建议。

1、树立科学地工作、生活观念,增强健康意识。努力践行“每天锻炼一小时,健康工作五十年,幸福生活一辈子”的要求,从自己做起,从现在做起,持之以恒。

2、养成科学的工作、生活方式。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,合理安排工作、生活时间,调整自己的饮食、运动和生活习惯,做到劳逸结合,缓解工作压力。

   3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。要不抽烟、少饮酒;合理膳食,饮食要多样化,膳食要平衡;多食富含微生素、矿物质、纤维素的水果、蔬菜,少食高能量、高脂肪、高盐的食物,保持体重的相对衡定。

4、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。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,经常锻炼身体,如快走、慢跑、跳绳、骑自行车、游泳、做广播体操、做办公室健身操、爬山等有氧运动,做到科学锻炼,强身健体。

    5对于患有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不易控制疾病患者,应长期服药,定期复查,尽量减少对其它器管的损伤。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本页】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