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7日下午,在西校区中德楼报告厅,人发学院分工会联合人发学院团委举办古琴鉴赏活动,邀请资深青年古琴演奏家、中国琴会理事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刘珏萱老师带来主题分享。本次活动筹备酝酿了近两个月,人发学院分工会周学军负责协调联络,刘天航、韩金等众多老师负责组织动员,人发学院分工会副主席王树远担任主持,共有5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,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效果。
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,古琴承载千年文明的积淀,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,高山流水、阳春白雪、文人雅集,琴声悠扬中流淌着古人对天地、人生的哲思与情怀,也链接着古人与今人的情感与共鸣。
分享人刘珏萱老师师从中国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教授,是近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吴景略先生虞山吴派的新一代传承人,曾担任萨马兰奇、何振梁等各国领导人的古琴独奏同行嘉宾、曾担任张艺谋电影作品《影》和曹保平电影作品《她杀》的古琴总指导,曾任邓超、李沁等多名著名影视明星古琴导师,代表作品包括:《流水》、《潇湘水云》、《普庵咒》等。
刘老师在分享中,首先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历史。在古代,许多文人雅士都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,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分别创作了《酒狂》和《广陵散》等名曲。在当下,古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,其琴曲中蕴含着诗词、哲学和山水意境等元素,学习古琴有助于触摸文化根脉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与古代文人进行精神对话。同时,古琴音乐具有独特的疗愈作用,基于中医养生理论,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来缓解身心不适。不同琴弦对应不同的脏器,产生共振效应,促进身体健康。长期聆听古琴音乐能够使人精神放松,减轻焦虑和压力等情绪问题,在后疫情时代也被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。
随后,参加活动的老师们进行了古琴体验。在体验中,老师们进一步意识到,学习古琴不仅是学习一门乐器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修炼。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,培养专注力和耐心,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。
在本次活动中,人发学院师生们系统了解了古琴的前世和今生,理解了学习古琴对于个人修养、身心健康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。随着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,古琴艺术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,成为我们修心养性、丰富生活的一部分。
(图文供稿/人发分工会)